
在大數據時代,傳統企業轉型已不再是難以跨越的鴻溝,然而傳統鋼鐵行業該如何借助智能物流平臺實現數字化轉型,仍是亟待探索的重要課題。
鋼鐵行業數字化轉型涵蓋技術與管理兩大維度變革,借助智能物流平臺這一關鍵載體,目標是實現資源全局優化配置,解決不確定性問題,達成大規模定制和預測式制造,精準滿足下游客戶的個性化需求。
近年來,一些鋼鐵集團積極引入新一代數字化技術,智能物流平臺在自動化、信息化和智能制造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。大量采用遠程操控、遠程診斷與維護、云交易平臺等數字化技術,以智能物流平臺中的無人化智能料場為例,它以無人值守稱重系統為平臺,利用物聯網、人工智能、大數據等技術,實現車輛稱重、裝車的調度自動化和信息化。這不僅極大減少了人員工作壓力,更為遠程監控、操作和維護,以及客戶端、供應鏈的線上交易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支撐。
在信息匱乏的年代,鋼鐵企業管理依靠個人經驗進行粗放式管理,憑借個人經驗來判斷工期,在生產車間忙得不可開交,卻難以保證何時出貨。可能因為物料短缺,也可能因為中途插入一個訂單就打亂了生產的正常秩序,導致無法準時完工。其實,最難做到的是準確的計量,那時都是手工填單,人工匯總,極易出錯。在這樣的管理背景下,混亂和低效成為常態。
而智能物流平臺的出現,推動鋼鐵企業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。企業從制造、采購、銷售、財務、倉庫、人力、辦公等角度構建了集團精細化管理的新體系,成就以客戶為中心,數據驅動,流程化管理,實時監管的管理平臺。
智能物流平臺支撐集團公司構筑鋼鐵生態圈,為產業鏈參與主體提供采購交易、倉儲物流、信息服務、金融信貸、智能物流、質檢等綜合集成服務。在采購環節,平臺能根據企業生產計劃和庫存情況,精準匹配供應商,優化采購流程,降低采購成本;在倉儲物流方面,通過實時監控貨物位置和狀態,實現貨物的快速調配和高效運輸,減少庫存積壓和運輸損耗;在金融服務上,基于平臺積累的交易數據,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更便捷、更個性化的金融信貸支持。
通過智能物流平臺,實現產業鏈商流、信息流、資金流、物流四流合一。借助大連接、大數據、大共享,實現向生態圈的輻射傳導和賦能服務。上游供應商可以依據平臺數據,合理安排生產與供貨,降低庫存風險;下游客戶能夠實時掌握訂單動態,享受更優質的采購體驗。
不過,鋼鐵行業借助智能物流平臺進行數字化轉型并非一帆風順。在技術層面,智能物流平臺涉及的前沿技術更新換代迅速,企業需要持續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技術研發與設備升級,這對于一些資金實力較弱的企業而言是巨大的挑戰。在人才方面,既懂鋼鐵物流業務又精通數字化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嚴重匱乏,制約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推進速度。
面對這些挑戰,鋼鐵企業需要加強與科研機構、高校的合作,共同開展技術研發與人才培養。政府也應出臺相關政策,給予資金支持與稅收優惠,鼓勵企業加大數字化轉型投入。只有克服重重困難,鋼鐵行業才能借助智能物流平臺在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穩步前行,實現可持續發展,在全球鋼鐵市場中占據更有利的地位。